建筑評論一直是建筑領(lǐng)域推動建筑學術(shù)發(fā)展的重要部分,最近,金秋野、唐克揚、劉滌宇、馮路和青鋒這五位建筑評論學者的論著《當代建筑思想評論叢書》集體出版,從最初尋找適合的寫作者到完全出版耗時兩年之久,而出版量僅為4000冊的現(xiàn)實也證明了此次活動依然是一次學術(shù)界事件。為了更好地傳播他們在當下為建筑評論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建筑,江蘇人民出版社天津分社(鳳凰空間)組織了一次面向大眾的書籍推介會。在該次沙龍活動中,作為叢書的組織和策劃者,王博表達了在宏大社會視野中尋覓深刻而細膩的文本的愿望,而這五本書無疑符合。
在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的支持下,作者名單最終成就為五位寫作者的作品?!拔覀兿M髡哂谐墒斓呐u,所以我們選擇的作者均為建筑界專業(yè)人士,擁有國際視野,兼具本土視角?!蔽逦唤ㄖu論者中有從事純學術(shù)研究的大學教授,也有兼有建筑師身份的實踐參與者,但他們同時都有一個特點,對于建筑現(xiàn)象的文字表達的專注和誠意。
理論為何而為?
“建筑師在實踐中是一定會有所思考的,而這類思考常常是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而在思考之外與他者的交流方式之一就是讀書。通過閱讀的方式,建筑師與建筑評論者之間有可能形成深度對話的關(guān)系。當寫作者超出閱讀者的思想時,就如同遇到了高段位的棋手一樣使自己受益?!敝袊ㄖO(shè)計研究院的李興鋼先生從建筑實踐角度為建筑評論的意義找到注解。對于一個快速碎片化而悲劇般地被認為不會再有新意的群氓時代,理論常常被以功利主義眼光看待,有用與無用成為一種評價行為意義的準繩?!袄碚摕o用論”是一種反智主義的激進還是精英不屑于普及“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的傲慢?經(jīng)過兩年完成的、承載著數(shù)人十年文本歷程的書籍,推介會中近一半時間轉(zhuǎn)向探討“理論為何而為”的問題,本身亦成為值得觀察的現(xiàn)象。
在新媒體時代到來后,表達個人意見的社會成本變得微乎其微,專業(yè)人士常常面臨如何與大眾溝通的尷尬問題,尤其是在一個大眾文化發(fā)展迅速卻急需建構(gòu)多元核心價值的現(xiàn)代社會中,新媒體社會的邊界似乎在政治壓力下指向了一種群嘲與自我嘲弄的消費景況。是否能夠被消費成為評判事物的一種評價標準,而這種標準的承載者——大眾正在樂此不疲地實現(xiàn)著它的消費目的。
以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是否意味著自我犧牲?抑或等待社會公眾文化的集體成長?建筑評論應(yīng)該由哪些人做出或以哪些方式實現(xiàn)?層出不窮的問題除了反襯出現(xiàn)實的蒼白,也展現(xiàn)了五位建筑評論者的工作可謂杯水車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講師青鋒是五位建筑評論者之一,“不存在精英建筑師,也不存在所謂的大眾,存在的只是個人的觀點,我們對自我這個詞回避得太久,不自覺地會傾向于主流或大師的意見,”在青鋒博士看來,中國人的近代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撕毀了人們?nèi)〉米晕倚湃蔚淖饑栏泻妥晕艺J同的自覺意識,“其實建筑好不好完全在觀者自己,我鼓勵大多數(shù)人都作出對建筑的解釋。建筑是一本書,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世間有更多的解釋,才會對建筑產(chǎn)生豐富多彩的影響?!鼻噤h借自己在論文中不能寫出“我”這一字眼,以微妙的心理波動輕輕嘲弄以中立立場著稱的論文寫作與以平常心欣賞建筑之間的不同,他似乎在告訴每一位接近建筑的人,建筑并非春風中的尤物,但你有理由從自我開始去解釋你為何被建筑震撼的原因。
青鋒試圖向大眾解釋何為“放下身段不等于混為一談”,顯然,任何欣賞或評論的行為都應(yīng)有其基本的立場和眼光以及讓人接受這些文化訊息的相應(yīng)外在形式。出身哈佛,語速過快的建筑學者唐克揚,將對"問題"的尋求看做是建筑評論從學院走向日常的動力,這一過程的細節(jié)值得討論?!敖ㄖ懽魇墙ㄖO(shè)計的說明書嗎?建筑批評只是‘批評’建筑嗎?建筑理論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給人們具體的設(shè)計方法嗎?綜合了立場、知識和問題的‘智識’(intellect)是建筑寫作的要義。它的目的不在于終結(jié)問題而在于打開新的問題。圍繞著中國建筑的現(xiàn)實的討論不盡然是輕快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難以純凈的、‘雜聲’的物質(zhì)現(xiàn)實,無法用任一種既有的理論囊括——正是這樣的前提,改變了既往經(jīng)驗和現(xiàn)存邏輯對我們的意義。它不是為了建立某種‘本質(zhì)’中的權(quán)威,而是在各種廣闊的‘意外’中尋找變化在每一情境中的必然,”唐克揚這樣解釋,“討論中國建筑一定得有自己的理論和歷史前提,不管聽眾是如何急性子,小故事還非得要從頭說起。它意味著一種同時宏觀闊大和具體而微的思路,意味著既取材于實景,本身也興趣盎然的寫作,這樣的理論和歷史反倒是凸顯了開放的建筑學實踐的重要性?!?/p>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嘗試
知識分子作為個體被看待,而不是作為群體經(jīng)歷頻繁社會運動的批判的時光并不久遠,而同時經(jīng)歷私人化的時代解讀則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獨特遭遇?!爱敶囊粋€重要特征是,當代建筑史很難以宏大主題的方式被建構(gòu)出來。這并不僅僅因為當代有巨大和快速變化的信息量,同時也因為個體差異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像早已提出的‘歷史已經(jīng)終結(jié)’的史學觀那樣。建筑評論能提供的作用,更多是讓人們通過個體化寫作作為觀察當代歷史的一個窗口,如果一個寫作者一直在關(guān)心當下,人們可以通過他十年的寫作生涯看到建筑學本身涌現(xiàn)的諸多話題。從這一點上,可以說當代史是由無數(shù)個人史構(gòu)成的?!瘪T路是五位建筑評論者中關(guān)注實踐較多的一位,他的建筑實踐與寫作總是交替進行,并試圖將自己放逐于歷史中成為樣本的一種。更為機敏的是剛剛獲得中國建筑傳媒獎建筑評論獎提名的金秋野先生,他也是此次活動的重要組織者?!敖ㄖ砺?、思維方法、評判問題的標準等形成的思想風向融匯于這一時代,但客觀地說,中國當今的建筑實踐尚不足以形成理論,所以建筑評論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建筑縱有一日會倒塌,建筑評論就要被人評判了,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但這就是這個時代重要的事情。”梳理清晰時代的脈搏與強音需要天賦、洞察力和時間。假如沒有把握,你是否還要做這件事?“任何時代中生活的人看到的都是一片嘈雜,建筑評論就像一塊塊石頭一樣在萬頃荒蕪中墜一墜,一個人是做不到的,要大家一起努力?!?/p>
對于這樣的現(xiàn)實處境,五人之中的同濟大學博士劉滌宇先生提供了一種思路:“建筑理論上的交流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共識作為基礎(chǔ)。然而在當下,建立建筑學整個學科所公認的既有充分包容性,又細膩到能夠基于此討論學科內(nèi)各種具體問題的共識平臺已經(jīng)非常困難。這就像《圣經(jīng)》中建造巴別塔的故事一樣,在無法建立一種普遍共識性的交流話語的前提下,巴別塔的建立是沒有可能性的。”因此,“在今天,建筑學界可能必須要接受一個個小的、可以基于其上精密討論特定問題的平臺相互獨立,而學科本身的共識平臺已經(jīng)支離破碎的現(xiàn)實。至于解決策略,不妨借用列維·施特勞斯闡述原始思維基本特征的‘修補匠’的觀點來解釋。交流是否可以像列維所舉的法國傳統(tǒng)‘修補匠’的例子一樣,用一些因地制宜的技巧,并利用建筑學作為學科千百年積淀下來的一些碎片成果作為材料,在不同的、相互獨立的小平臺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也是為了今天要討論的一些特定問題而存在的。這樣就有可能可以超越單一平臺上討論、共識,成為回應(yīng)今天建筑學科相關(guān)問題和狀態(tài)的一種可能性”。
當人們詢問那些嚴肅、深刻的建筑評論有什么用的時候,我們勢必面對著另一個問題,那些非陽春白雪的彼之一面是什么?公眾社會承載陽春白雪的能力尚顯稚嫩。馮路稱,中國建筑評論的有效語境還沒有形成,當下之急首先在于積極建構(gòu)討論語境。專業(yè)的建筑評論的重要價值不僅僅是向大眾傳播建筑文化,還在于促進建筑師和建筑實踐的自我反思。陽春白雪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
鳳凰空間設(shè)計師沙龍QQ群:27672527
更多正版好書,更多超值優(yōu)惠,盡在鳳凰空間圖書專營店:http://fhkjts.tmall.com/